
要了解钢琴为什么会跑音,首先必须看到钢琴的整体是处在经常变化的压力之下。200 多根琴弦各自以平均150 到200 磅的张力紧拉着。因此,铸铁架和粗重的木质框架就要承受总计18 到20 吨的张力。这个压力不是恒定不变的。时间的推移、温差的变化、内引力的释放和消耗都会影响到压力的变化,引起钢琴音准的跑音。
2、气温的变化对音准的影响
钢琴的音板,就像一只大鼓的鼓皮,极富弹性的200 多根琴弦就紧绷其上,木质的大面积音板对于温度、湿度的变化极其敏感,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多雨潮湿,在这个环境中,木料会膨胀,不管哪种涂料也保护不住木质音板不受这种影响。另一方面,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少雨干旱。在寒冷的冬季,靠供暖御寒,室内的空气异常干燥。结果音板的水分迅速消失,致使音板收缩。音板不断地胀与缩,造成了琴弦不断随之发生变化。再者热胀冷缩气温的变化对于金属的框架和琴弦的张力都会有影响,造成钢琴跑音。
3、弹奏钢琴对音准的影响
钢琴调律师:高才稀缺 “滥竽充数”者多 [ 2015-12-21 05:57 PM | 本站原创 ]
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,我国大约有500万架钢琴,钢琴调律师大约有三四千人。由于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厦门等城市有着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,拥有钢琴的家庭也较多,大约有几十万架钢琴,钢琴调律人员也约有几百上千多人。我国年产钢琴30万架左右,为世界第一。据业内专家估计,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,我国钢琴的社会需求还将不断增加。调音不准危害大
钢琴的社会需求量日渐增大,也激活了钢琴调律师的服务需求,钢琴调律师队伍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。中国乐器协会相关负责人认为,钢琴与其他家电不同,冰箱、洗衣机等存在售后服务,只要不出故障就行。同样属于大件商品,钢琴却有其特殊性,需要机械式的艺术使用,它的售前售后服务都很重要,钢琴调音不准有很大危害。
钢琴是靠槌子击弦振动而发音的,是一种打击乐器。二百多根琴弦被分成几组,构成弦列系统;每根弦的平均张力是90公斤,整台琴的总张力达20吨,尽管弦轴的扭矩力能把它们固定在稳定的位置上,钢琴的音律还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。经过反复弹奏,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音调不准或者说跑音的现象,这就需要进行调律。不过相对二胡等民族乐器的随时定音来说,钢琴相对还是稳定的,它的抗张力比较牢固。
另外,钢琴的设计、制造与钢琴的音高标准有紧密联系,钢琴的音高只有达到国际标准时,才能获得最佳音色效果,力学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最佳状态。一台钢琴长期不调律,音将越来越低,钢琴有关部件也就逐渐与之相适应了。如果再将其调至标准音高,钢琴的有关部件反而不适应新的张力,而产生调了后面前面降的现象,不仅很难一下子将音高稳住,而且可能出现断弦现象。
杂牌琴是这样卖出去的 [ 2015-12-21 05:55 PM | 本站原创 ]

当消费者来到琴行,某些琴行的导购员首先会对正规大厂的新产品一顿很批:现在还买中国四大钢琴厂的产品已经过时了,这些老厂都只能生产些低档次、大路货,你要买好琴、买高档琴最好买合资的:比如这台某某牌的钢琴是中外合资的,是德国(英国或香港)的名牌、老牌……,至于是否是真正的中外合资、是否是有规模的现代化正规厂家,消费者一般不会太警觉,太路真,顺着导购员的话相信下去,上当是自然的。
二、以“洋牌子”冒充名牌为卖点
不讲这个厂的真实历史和现状,甚至连确切的产地都遮遮掩掩、含含糊糊,但讲到钢琴的牌子那一定是洋名字、“洋牌子”,而且要郑重的强调这个“洋牌子”是“德国或其它国家”的老牌子。是所谓德国琴,从18XX年就开始生产,有一两百年的历史,这些玄而又玄话,听起来很“洋气”,好像这个琴不只是在国内生产,而且是有着遥远的“洋人血统”甚至“皇家血统”在那里罩着,因而仿佛成了“世界名牌”——让人小瞧不得。
什么在影响钢琴的寿命 [ 2015-12-21 05:53 PM | 本站原创 ]

不同的是钢琴可以在很多方面作到“返老还童”,例如换键盘、击弦机甚至换弦列音板……但因时代久远结构陈旧、整体老化等问题则不可挽回。如若全部更新,就等于重作一台新琴,这不仅比买新琴还贵,原琴的“灵魂”也已不复存在。
钢琴的寿命多长,取决于其材料的老化、功能的退化、结构的陈旧等因素。虽然钢琴可用百年,然而由于诸多因素使钢琴寿命存在很大差异。
一、 制造质量
有些出厂质量很差的琴,仅二、三十年便失去使用价值。例如:解放后的一些已经停产倒闭的国产琴,还有上世纪80年代初一度钢琴热各地出现的杂牌琴。到89年市场因政治因素而出现“疲软”时都停产了,甚至某些进口琴,十几年就报废了。反之有些50年代生产的国产名牌琴,很多至今仍在使用的也不在少数。

拉赫玛尼诺夫的《第三钢琴协奏曲》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,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,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:“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,钢铁是他的手臂,黄金是他的心灵。”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。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,曾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“大象之作”,比喻其庞大与沉重。一位著名的音乐学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“拉三”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“铲十吨煤”,其难度可见一斑。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《闪亮的风采》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“拉三”而导致精神崩溃,我们可以籍此想象出 “拉三”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!拉赫玛尼诺夫说,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。
NO.2 李斯特的《帕格尼尼大练习钟》
《钟》这首乐曲又译成《康派涅拉》,是李斯特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《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》的主题改变的钢琴独奏曲。《钟》用回旋曲式写成,主题每次出现都变换一种新的演奏手法,充分发挥钢琴演奏的技巧。李斯特改编的《钟》比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《钟》篇幅要短,由于主题多次出现,给人印象很深刻。《钟》这首乐曲是钢琴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,因为,它可以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。当然,我们的李云迪和朗朗也曾在演奏会上弹过此首乐曲。